海洋孕育了生命、聯通了世界、促進了發展。
每天,上萬件“鹽城智造”借力跨境電商,跨越山海送達全球消費者手中;
每天,海內外游客沿著空鐵水公交織的立體交通網,盡享鹽城文旅魅力和運動活力;
每天,鹽城港貨物吞吐量平均約25萬噸,巨輪鳴笛駛向深藍,港口能級節節攀升……
當前,海洋經濟成為經濟增長中最具活力和前景的領域之一。作為中國東部沿海城市,鹽城如何將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轉化為發展動能,是推動高質量發展和現代化建設的核心課題。
今年以來,全市上下認真貫徹落實海洋強國戰略,主動策應省委“1+3”重點功能區建設,扎實推進“四個三”工作布局,以港口為支點、開放為紐帶、創新為動力,持續拓展藍色經濟“朋友圈”,實現對外開放和區域聯動雙輪驅動。
向東是大海
開放是風帆
一個資源富集、交通暢達、
產業崛起、活力迸發的新鹽城
正向著蔚藍加速崛起
奮力書寫高水平開放合作新篇章
通道更開放
深水大港通聯世界
遼闊黃海,聯通全球。
8月12日,在鹽城港響水港區,兩臺大型起重設備協同作業,將一根長73米、重350噸的油氣管精準吊裝進葡萄牙籍“幸福號”輪的貨艙。
這是江蘇天能海洋重工有限公司的首單大件外貿業務,1.1萬噸產品將遠航中東,為當地油氣開發貢獻“鹽城力量”。“我們成功攻克超長重大件裝卸的一系列技術難題,全力保障貨物高效轉運。”江蘇響水港港務有限公司負責人表示。
“大塊頭”揚帆出海,產品是競爭力,港口是硬支撐。過去,鹽城海域資源分散,各港區競爭力不強。2020年,市委、市政府整合大豐、射陽、濱海、響水4個沿海港區和5個內河港區,成立江蘇鹽城港控股集團有限公司,構建“海河聯運、港區協同”一體化發展新格局。
5年來,鹽城港立足“一港四區一網雙核”定位,持續強化要素保障、提升設施能級、拓展航線網絡。
今年上半年
港區新增6條航線
形成63條國際國內航線的航運網絡
累計完成自營貨物吞吐量8854.34萬噸
集裝箱50.26萬標箱
同比分別增長13.9%、34.8%
海上作業繁忙有序,離不開陸地統籌聯動。
走進鹽城港濱海港區倉儲物流園智能調度中心,電子大屏實時顯示車輛動態和庫容狀態,系統根據需求快速制定最優作業方案。“我們發揮緊鄰碼頭、內河航道和鐵路專線優勢,不斷提升智慧化管理水平,實現貨物高效周轉,顯著降低物流成本。”園區負責人介紹。
依托豐富的海河資源,鹽城持續完善安全、便捷、高效、綠色、經濟的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眼下,連申線黃響河至淮河入海水道段航道整治工程等一批重點工程正加快建設,江海河通達、公鐵水聯運的現代化物流新格局正加速形成。
外資更密集
藍色經濟鏈接全球
實地考察、項目路演、深度洽談……7月30日,10余家來自半導體、人工智能等前沿領域的韓國企業及機構,走進鹽城經濟技術開發區,參加“創投中國·韓國創新企業中國行(鹽城)”活動。
這里堅實的產業基礎、優越的配套環境,讓韓國半導體設計協會中國代表李松澤看到廣闊的合作前景。“我們將積極發揮橋梁作用,推動更多韓國企業來鹽深化合作。”李松澤表示。
在全球經貿環境復雜多變背景下,中國市場的穩定性和吸引力持續彰顯。與韓國隔海相望的鹽城,是中國對韓開放的重要門戶。隨著RCEP深入實施,鹽城通過舉辦投資說明會、經貿洽談會等活動,不斷增強對韓資企業的“磁吸力”。
作為國家層面推動中韓合作的創新舉措,中韓(鹽城)產業園堅持開放與創新互促并進、產業與城市雙輪驅動、改革與服務相輔相成。目前,園區已匯聚外資企業380多家,其中韓資企業280多家。韓國SK動力電池鹽城基地項目累計投資45.4億美元,是全省近年來最大的外資項目之一。
老朋友情誼愈深,新伙伴紛至沓來。立足沿海開放前沿,鹽城持續深化與德國、荷蘭、芬蘭等國家和地區合作,吸引一批世界500強和跨國公司投資興業。
2024年,芬蘭挪世航力公司在大豐投產全球首個自主專業旋轉風帆生產基地。產品利用海上風力可再生資源,一期產能飽和,市場需求旺盛,二期項目計劃啟動。“我們將持續投入創新,與鹽城攜手打造更綠色可持續的未來。”挪世航力首席執行官海基·彭特寧信心滿滿。
為更大力度吸引外資,鹽城還出臺專項政策,鼓勵外資投向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術等戰略性新興產業。今年1至6月,全市新設外商投資企業53家,同比增長32.5%,項目數量實現新突破。
區域更協同
聯動發展攀高向新
50億元加碼儲能!8月4日,正泰新能源裝備制造項目簽約活動在射陽舉行,成為正泰集團在儲能領域的又一重要布局。
追加投資的信心,源于鹽城優越的發展環境與企業自身的成長態勢。
2020年,作為由江蘇、浙江、上海三省市合作在江蘇投資的首個制造業項目,正泰新能源鹽城基地落戶滬蘇大豐產業聯動集聚區。“依托長三角得天獨厚的交通、區位等優勢,我們在激烈競爭中脫穎而出,2024年開票銷售達93.5億元。”基地相關負責人介紹。
長三角是中國經濟最活躍、開放程度最高、創新能力最強的區域之一。作為長三角中心區城市,鹽城空間廣闊、物流完備、能源多元,是承接產業轉移、促進創新轉化、拓展功能空間的理想之地。
近年來,全市依托滬蘇大豐產業聯動集聚區、常州鹽城工業園區、蘇州鹽城沿海合作開發園區等重要平臺,持續深化與長三角城市群在空間、科創、產業、供給上的聯動,推動公共服務、文化、制度等軟環境全方位接軌。
“十四五”以來
全市新開工
長三角地區億元以上項目1508個
占比高達73.2%
淮河生態經濟帶與長江經濟帶地域相連、水系相通,是我國中東部最具發展潛力的地區之一。作為淮河生態經濟帶出海門戶,鹽城積極融入國家戰略。2024年,淮河生態經濟帶高新區產業科技創新戰略聯盟在鹽城揭牌成立。
“我們發揮聯盟第一屆執行秘書長單位作用,成立全市首家科技招商服務公司,推動沿淮高新區產業協同與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創成省智能基礎零部件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群。”鹽都區有關負責人介紹。
聽,向海圖強號角嘹亮;看,開放風帆鼓蕩前行。在奔涌不息的黃海之濱,鹽城正以更加自信開放的姿態擁抱世界,在新時代沿海開放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壯闊航程上,乘風破浪,駛向深藍。
(來 源:登瀛觀察)